根据2008年颁布的《化妆品通用标签》规定,今年6月17日起,所有在中国境内生产并销售或者进口报检销售的化妆品,均需在产品包装上真实标注配方中全部成分名称,有效成分按含量多少降序排列。从这一日起,全国主要城市百货商场、KA卖场、超市、个人护理用品店中销售状态中的大部分化妆品已经明确标识了实际成分,传统的“美白因子”、“保湿因子”、“抗衰老元素”等模糊词语已经很难觅其踪影。
依照《化妆品通用标签》的规定,原来常用的“美白因子”“保湿因子”“抗氧化元素”等词语已经被抗坏血酸、透明质酸、生育酚、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化学成分名称取代,实际上就是维生素C、保湿剂、维生素E和SOD等元素的学名。虽然产品成份规范化了,但是多数消费者在理解这些复杂晦涩的新名称时犯了难。
早在新标识规定颁布之前,业内就曾对此有过争论,本土品牌就是依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生存发展,一旦全面标识成份将对本土品牌推广带来被动局面,加上目前新标识在消费市场中面临的“尴尬”,是否意味着本土品牌将面对新挑战?
“公司从2008年国家规定不久开始,就已经全面进行全成分标注,是国内第一批全成分标注的公司。”浙江欧诗漫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伟新表示,从当时的市场反映来看,欧诗漫品牌是终端第一个见到全成分标注的本土品牌。尽管新标识的名称对于普通消费者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如果厂家提前对产品真实成分进行推广、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终端教育,新标识的推广不存在太大困难。
实际上,在欧诗漫等一批品牌带动之下,本土品牌已经意识到新标识规范将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首先,《化妆品通用标签》规定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企业严格按照这一规范执行成份标注,对消费者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会赢得市场初步认可;其次,成分排名越靠前,说明其含量越大,反之则含量越少,消费者根据这个成分排名,可以判断出这个产品的真实价值,这也让许多依靠“全植物”“纯天然”等噱头鱼目混珠的品牌无处遁形;另外,假设零售价是同样的100元,专业的消费者肯定会首选高档原料含量较多的产品,这也让注重产品质量、重视科研投入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新成分标识规范,不仅是在考验本土企业对于科研投入、品质监管、产品专业培训、终端执行力等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加速化妆品产业规范化过程中注入了催化剂,在未来两年的更换产品新标识过渡期内,本土品牌一定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在更加规范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营销实力,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