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市场遇冷后,家乐福依然把“宝”押在中国。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那些重视价值链和谐共生、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品牌才有可能赢得持续发展。
法国家乐福集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欧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
进入2010年以来,家乐福的在华危机开始显现:3月22日,大连家乐福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此前这家门店已亏损7年之久;6月,青岛一家企业为进驻家乐福,被迫支付各种高额费用,3000万元的货款中有600多万元被家乐福扣除或拖欠,因此一纸诉状将家乐福告上法庭;7月28日,经营仅三年的西安小寨店因业绩不佳被迫关门谢客。
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全球市场收缩步伐的加快,致使家乐福在华门店被关停、业务被诉讼,由此引发的高管和核心人才离职风波同样困扰着家乐福。
在进入中国的第十五个年头,Carrefour(家乐福法语意为十字路口),走到了中国的十字路口。
通道费的诟病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时,曾给零售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而随着家乐福一起进入中国的,就是著名的“通路费”。随着来家乐福购物的人越来越多,想挤进家乐福的供货商也越来越多。家乐福开始向上游供货商收取进场费、促销费、节目费等各种费用获得更大利益,供货商通过缴纳这些费用,获得货品的优先权和上架权。这种家乐福在欧洲并不存在的盈利方式,成为了家乐福在中国非常重要的盈利手段—也就是在业界臭名昭著的“通路费”,也成了“家乐福模式”。
这让家乐福的供货商苦不堪言,尤其是本土中小品牌。某食品公司说,要进家乐福,就必须有开户费,一家店1万块。而开户后,还要交纳进场费,这个费用,按照商品条码算,门店收一次,总部再收一次,平均下来,一个条码大概需要2000块。此外,家乐福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每次签约,都必须再缴纳一定的费用,而扣点,也会被商场提高。
而且,品牌越小,就越容易遭受到家乐福的盘剥。关璐正是某小品牌供应商,2008年,为了打开销路,她将公司的拉杆箱放进了家乐福。“我跟家乐福签了3年合同,每签一次合同,扣点都上涨1%。”因为所卖东西不同,关璐的进场费是3万一年,这些年下来,她唯一感觉就是供应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除了众所周知的进场费、开户费,关璐还需要给家乐福以赠品名义提供货品,很多时候,这些她免费提供的“赠品”都被家乐福以原价出售,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她还需要交纳“费用”。关璐习惯于把自己需要交纳的节庆费、促销费、店面改造费、验秤费、秤纸费、配送费等,都统称费用。因为她说,每次家乐福收取费用时,都不会跟她讲清楚到底是什么项目。“他们的采购会过一段时间对我说,交点费用吧。”关璐说,每次交的钱数都不一样,如果她那个月销量比较好,钱可能就会多一点。也正是因此,关璐的产品入驻家乐福第一年,业绩居然是净亏损,随后也只是收支平衡,卖产品赚到的利润全送给家乐福了。
事实上,通路费的问题,让家乐福和供货商的关系一直矛盾尖锐。早在2003年时,因为通路费的问题,洽洽、阿明、正林等11家知名炒货品牌结成“联盟”,他们通过上海炒货行业协会要求家乐福减免部分收费。因相关诉求未能得到家乐福方面应允,炒货协会一度公开宣布,协会成员的所有炒货产品将全部撤出家乐福。
最近让一众本土日化企业非常郁闷的事情就是,他们被家乐福告知要想继续上架,就要缴纳8%-15%的额外费用,这部分加价足以抵消其卖场利润,甚至被迫退出卖场。
而与此同时,年初上海商情发布的“2009年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排行榜上,家乐福再次以收费最多,名列各个卖场总体费用指标的榜首。
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扩张,这需要大量资金,向供应商增加进场费是一个不错增收来源。但增加进场费,基本上抽取了中小供货商的所有利润,这对后者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中小供货商与家乐福之间的零供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收权后的震荡
在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期,为快速扩张,家乐福总部将权力下放到各门店,店长因此拥有包括在采购、促销、人力资源上的诸多灵活权力,门店也因此保持了高度独立的状态,这因此带动了门店业绩的急剧攀升。
但是,随着家乐福门店的迅速拓展,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弊病显露:运营成本抬升、门店采购灰色贿赂、陈列促销管理混乱、零供关系恶化等层出不穷。
“如果家乐福是50家门店,高度独立的门店权力制度显然就够了。但未来3-4年我们希望在华门店达300家,就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确保管理的统一,需要统一的行动和指挥。” 据家乐福在华负责人罗国伟介绍,家乐福的变革其实既不是集权也不是分权,而是寻求权力的良性平衡,优化内部管理,肃清商业道德问题。
改革之后,家乐福创立一个被称为CCU的城市采购中心,而以往门店店长拥有的采购权集中到CCU位于各个城市的采购中心。
对于此前一些媒体所爆出的家乐福多名资深店长集体离职的消息,罗国伟称,外界报道并不符合事实,按统计,过去几年来家乐福的店长离职率一直保持在5%。
随着家乐福全国规模布局的展开,门店变革的势在必行毋需赘言,但问题在于,家乐福的变革依然还是触及到门店店长和一些采购的 既得利益,直接减少前者的灰色收入,因此,如何提升门店店长的积极性成为家乐福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尽管,家乐福宣称自身已建立了完备的店长晋升制度和培育机制,但单一靠经验不足的新店长显然会影响家乐福单店盈利能力的提升。
2008年,家乐福8名课长因受贿走上被告席,在检方指控中,这8名课长都收受了北京资源亚太食品公司好处费。
纵观家乐福事件,2006年就曾发生多名管理层因受贿被捕,从那时起,家乐福“单店分权”的扩张模式之弊端就已显现。为此,2007年新上任的罗国伟,便着手回收门店权力、统一管理的改革,而同样,因为回收门店权力,导致了大量管理层人才流失。
在笔者看来,家乐福“权力膨胀”是现如今家乐福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在权力膨胀的背后,却是家乐福在经营、管理上的内部失衡。而家乐福企图在中国以关闭门店另行选址开张的类商业地产模式,如今也遭遇到政府监管者的警觉,项目屡有流产。
在罗国伟大力改革之时,随之而来的是因权力的收紧而引发的大量管理层人员流失,这充分说明,在“权力”与“家乐福改革”之间,他们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企业文化中的“凝聚力”、“向心力”荡然无存,个人利益让他们选择了放弃继续追随家乐福,而他们放弃继续追随家乐福、放弃与家乐福共渡难关,是否也意味着放弃“善待”消费者?
这值得家乐福高层深思。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其根源亦因家乐福的中国“本土化”。“本土化”曾经让家乐福在中国风光无限,但“本土化”进程中产生的弊端却没能引起家乐福的重视。
仍然押宝中国
2010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2名的家乐福,遭遇“关门潮”。家乐福先是退出了意大利南部市场,此后又关闭了在比利时的21家门店和法国总部大楼。2010年3月11日,因大卖场的方式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