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0-21
  • 阅读量:1718
  • 来源|化妆品财经在线
  • 作者|刘李军、彭适

越来越多的美妆品牌,试图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来。对品牌而言,单从包装、价格、营销等方面入手,已经很难取悦当今拥有丰富消费经验的新一代消费者们了。而回归产品本身,打造专属化、个性化的产品,成为美妆品牌们的新竞争点。

 
NO.27

策划编辑:刘李军、彭适
监制:刘李军
转述:李文博

 

科颜氏推出“医学专研量肤配方”服务
1979年,雅诗兰黛就已推出定制粉底液
参与口红色号定制的她感叹
:“我不禁觉得自己是个天才”
国内有代工厂开玩“C2M创新工业模式”
私人定制化妆品在中国
仍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
 
>>> 1、让消费者参与到化妆品的制作中来
 
欧莱雅集团旗下以药房起家的护肤品牌Kiehl’s科颜氏日前宣布,将在全球店铺内推出私人定制护肤解决方案Apothecary Preparations。这项被翻译为“医学专研量肤配方”的服务,将依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护肤产品。



这项服务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需要科颜氏对用户的肤质进行检测;第二步根据检测结果挑选两款必需的浓缩精华配合“强化肌底原液”组成专有的独特配方,浓缩精华分为针对皱纹、细纹、毛孔、泛红和美白五种功效,每瓶可使用六个月;第三步,每位消费者将拿到个人专属包装盒,盒外印有用户姓名,盒内则是用户定制版护肤品。在科颜氏看来,这项服务是回归了品牌最初药房服务的根源——为消费者提供“对症下药”的产品。
 
     刘声机观点
在美妆行业,科颜氏并不是定制化产品的先行者,有不少护肤品牌都曾推出了类似的定制化服务。不过,以往的定制化服务更多流于形式本身,多是罗列出一大堆包装或产品组合,让消费者自选搭配的“定制”。而现在,化妆品的定制服务开始真正从产品入手,让消费者参与到配方研发、产品制作的过程中来。 

>>> 2、1979年,雅诗兰黛就已推出定制粉底液
       
定制护肤品或者化妆品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吗?其实不是。
       
早在1979 年,雅诗兰黛就曾推出过一个名为Prescriptives的品牌。在整个20世纪 80 年代乃至 90 年代初期,这个品牌始终位居美国百货商店美妆品牌销量前五。而它的标识性产品,就是现场调配的定制调色粉底液。
      
但这几年,随着消费者个性化的增加,私人定制正越来越受到各大品牌的重点关注。今年3月,资生堂中国总代表藤原宪太郎就曾对外表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定制化,他们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寻找符合自己的品牌,这其中也包括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品牌。


      
为此,资生堂收购了一家提供定制化粉底液产品的制作公司(MATCHCo),消费者通过手机拍摄面部皮肤各区域的状况,上传数据,随后平台会对数据进行分析,给到消费者定制化的产品。“这款粉底颜色配比是世界上唯一的、只适合你的。”藤原宪太郎说。


       
兰蔻也曾在2016年推出过名为Le Teint Particulier的定制肤色粉底项目,在用专业仪器扫描消费者面部后,会现场调配适合消费者肤色的粉底。美国平价美妆品牌 Cover Girl 今年初也上线了一款名为Custom Blend的 App,专门出售定制粉底液。
 
     刘声机观点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体上来说,在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中,处于满足生理需求阶段的消费者会更在意产品的价格,处于满足安全需求阶段的消费者会更在意产品的品质,处于满足社交需求阶段的消费者,会更在意是否与周围人用的是同一个品牌,因为这样方便社交。而处于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阶段的消费者,会更在意产品的专属权,这时候私人定制或者绝大多数人买不到、买不起的奢侈品牌,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私人定制的需求其实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 3、参与口红色号定制的她感叹:“我不禁觉得自己是个天才”

有消费者通过化妆品初创企业FindingFerdinand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口红色号,并为此沾沾自喜。FindingFerdinand是国外一家专门制造个性化口红色号的公司。当时,这位消费者选择了紫红色,稍带蔓越莓红,再加一点淡紫色,然后一款专属于她的全新口红色号就诞生了。


    
定制过程简单方便,FindingFerdinand会通过邮件发送一个调色板。消费者可以调出最中意的颜色,然后登陆公司官网,提交选择的颜色,调色板中可以出现6.5万种色彩混合效果。她这样形容这个过程:“我不禁觉得自己是原创家,也是天才。我感觉自己力量无穷,仿佛拥有了这个化妆品,也拥有了全世界。”
 
     刘声机观点
 定制的过程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满足她们的情感需求。十年前,流行一款裙子,大家会一窝蜂去买;而今,消费者最担忧的可能是撞衫的尴尬。私人定制的市场和需求尽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但是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私人定制的门槛正越来越低,越来越平民化。柔性生产,大规模定制,正是工业4.0时代一个全球性普遍的追求。

>>> 4、国内有代工厂开玩“C2M创新工业模式”
 
国内也有企业洞察到这一全球趋势,开玩化妆品私人定制。今年9月,新三板上市公司珠海伊斯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7 年第二件股票发行方案。其本次股票发行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化妆品智能工厂建设。



伊斯佳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斯佳将以C2M创新工业模式,整合消费前端到工厂末端,建成智能工厂;建成后,厂方可以私人订制、生产属于消费者的化妆品,真正“做到化妆品一人一方”;该工厂分一期二期工程,计划于2018年12月完工。

据其介绍,此次募集投产的智能工厂尚属行业首创,C2M创新工业模式中的“C”即终端,“M”为制造端。
 
     刘声机观点
伊斯佳的智能工厂投入市场后,将会为化妆品行业带来什么改变?我们拭目以待。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定制除了可以让消费者直接参与到产品制作过程中、加强与消费者互动外,还可以帮助美妆品牌方、零售商收集用户信息,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帮助品牌深层次了解消费者、研究消费者。这很可能是足以改变全行业生态的一次“蝴蝶效应”。 


>>> 5、私人定制化妆品在中国仍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
 
尽管私人定制在最近几年看起来很火,但在中国其实面临不少尴尬。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尴尬是,没有针对私人定制化妆品的监管办法。针对大规模工业生产,国家采用备案、审批和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管。但由于备案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短,而且花费不低,尤其是针对美白、祛痘等特殊用途的化妆品,拿一个特证需要花费上万元,耗时半年以上。这给私人定制化妆品的销售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这个障碍将国内的私人定制化妆品逼向了两个方向:正规工厂销售的私人定制化妆品多数是伪定制,这些所谓的定制要么在包装上玩点小花样,让你拿到的产品看起来与众不同;要么就是通过一系列仪器检测,通过这个过程,让你觉得自己拿到的产品是定制。其实,配方还是那几个配方,产品早就生产好放在仓库,所有的过程都只是一种营销的障眼法。

而私人定制市场上,更加活跃的一个群体是“网红”,她们要么号称“配方师”,要么号称“皮肤管理专家”。通过在互联网上积累的影响力,向自己的粉丝销售自己调配的化妆品。如果从现有法律监管的角度出发,这些产品99%属于三无产品。

     刘声机观点
一切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所有新事物都是在质疑中诞生。私人定制护肤品这几年在中国已经颇有几分“新事物”的样子。这也是一波又一波“网红”敢高喊“卖三无产品有理”的现实背景。但所有的非主流最终要么自己成为主流,要么和主流互相妥协,私人定制化妆品在中国会走向何方,变数仍然巨大。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