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06
  • 阅读量:2660
  • 来源|CBO独家
  • 作者|覃雪花

    4月6日,国务院一纸文件激起了千层浪。这份《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性文件的发布,意味着外资过去享有无条件的超国民待遇就要结束了。


  要钱给钱要地给地,税率也比内资企业差不多低一半,这是中国地方政府过去在招商引资上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如今,这种待遇将要被终结,外资企业在中国进入了没有特权的时代。


  超国民待遇或许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得已的一个选择,它在最初的日子里,对吸引外资的确起过不可抹杀的作用,但随着中国逐渐摆脱了资本短缺的制约,特权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当然,这不是说中国资本已经饱和了,也不是说中国不需要引进外资了,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地不错地发展,现在是到了梳理的时候了,现在中国应该引进地是更多规范和健康的外资。


  双重标准不可能长久。招商引资一度被赋予了过高的意义,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开出了一系列特权单子。过去中国对国企的税收平均是30%左右,民企是20%左右,而外企是12%左右,这对国企和民企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今,中国开始对外资优惠税政收拢,这显然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因为只有将内外资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奔跑,中国市场的未来平台才有可能在公平竞争之下越建越大。


  特权的终结是必然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资本累积也是越来越丰厚,在此情况下,一些口子必然会被收紧,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被限制引入,这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外资企业也必须有此觉悟,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在中国不可能有光明前景。


  很多跨国化妆品巨头对此早有认知,当低碳经济时代来临,联合利华等跨国企业就已开始关注起环保转型,2009年6月,联合利华合肥生产基地启用了更为环保的秸秆这一生物质为洗衣粉作燃料,开始了其低碳实验。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当下全球共同的主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对企业作出要求显然合情合理合法,更何况,维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是每一个个体的义务所在。


  逐次取缔特权并不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鼓励引进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对于那些高新产能的外资,中国尤其欢迎,中国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事实上,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资生堂、联合利华等几大化妆品国际巨头此前已经陆续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将其中国分公司定性为最重要的集团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硬要说改变,那么就是中国对外资的利用,实现了从量的追求到对质的突破。从一味的“引资”到与“引智”的结合,中国正在不断提升着对外资的利用质量。

推荐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