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至19日,第8届中国化妆品工商首脑会议暨2018化妆品报社年会正式开启,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时代的声音与前进的逻辑”。 武汉东湖畔,让我们再次相约。听唯美讲堂,观戊戌纪事,共商化妆品行业未来与发展。
【六成代理商2018年无增长!】
2017年有49%的代理商还能够实现增长,但在2018年这一数据减少至36.5%。目前六成代理商难以通过现有业务实现增长,实现增长的代理商更多是依靠新品牌的加入或者新业务的加入。
【10亿级代理商的5大特征】
1、成立时间较早
2、全渠道覆盖
3、跨区域运营
4、代理诸多国际和国内一线品牌
5、标准化的体系建设
【营收过亿代理商公司数量达158家!】
过亿体量代理商占比达26.5%。广东、江苏、福建、四川、河南、安徽成为产生过亿规模代理商最多的地方。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大省仍是孕育代理商巨头最佳土壤。
【广东代理商总体量最大,为78亿元】
广东代理商总体规模最大,为78亿元,超出第二名湖北近30亿元。
此外,广东、湖北、浙江、广西四个地区因代理商跨区域发展或开拓电商业务而拥有相当强竞争力,浙江、江苏、山东、四川拥有代理商生存的最佳土壤。
《化妆品报》主编李宇带来2018中国化妆品代理商调研报告。
此份报告,数据来源于“CBO调研中国“、”化妆品报中国行“对全国24个省市、595家代理商公司的实地调研,是中国化妆品行业首次针对代理商群体的大型调研活动。
【黄新:考虑走出去,不如想想怎么本土化】
黄新表示,对于企业走出去,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把民族品牌走出去,二是如何让进口品牌本土化。
他认为,在当下,品牌走出去很容易,但是如何能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影响力,才是走出去需要思考的关键。而一些引进国内的产品,有大企业的品牌背书,如果能够本土化,通过一些合作,对本土的品牌的走出去,可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余雪玲:大企业要有全球观】
余雪玲认为大企业要有全球观念,所说的“走出去”并不是简单的在国外找代理商、经销商。这样的观念过于老旧,本质还是在卖产品。她建议企业可以学习欧莱雅、宝洁等企业当年如何走进中国,这些经验可以跟我们带来很多提示。
【吕义雄:惯性思维局限本土品牌走出国门】
其实本土品牌都具备走出去的实力,但一种惯性思维局限了他们,这跟本土国情是有关系的。比如美国企业就“全世界都是我的”;韩国市场比较小,所以一定要走出国门才能做大企业;中国十几亿人市场,每个产品都能找到对应,所以没有走出国门的习惯。
但在走出国门这件事上,上美或许能提供一些经验。比如上美到日本,团队100多名员工中只有两个中国人,走到哪里就完全本土化经营,这是我们走出去的方式。
【王璞:技术研发是一场持久战】
如今正处于行业蓬勃发展时期,涌现了许多跨行业企业,很多人不太专心技术层面。“经常过来问我有没有专家为我背书,有没有专利授权。”王璞无奈表示,这是没有考虑品牌长远发展的做法,也没有关注品牌的产品力。他认为,国外市场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化妆品市场还处于发展中,导致国内品牌为了求快,而忽略匠心精神。希望品牌能沉淀下来静下心来去做好技术研究,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同时他也表示,技术研发要持续投入,甚至没有回报。“但是我们依然在不断地提高标准,相信也会研发出更好的产品。这是一场持久战。”王璞强调。
【余雪玲:本土品牌应该先做强再考虑做大】
余雪玲对本土品牌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走访企业的经验,她表示,原有的传统渠道老板注重营销,对研发方面,不知道如何管理。本土品牌具备做研发的资质,但在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同时,本土品牌也受限于惯性思维,热衷跟风,但实质内容没有配套好。能不能留住客户,需要靠产品自身,好产品不一定卖的好,卖的好一定是好产品。
她认为,本土品牌应该先做强再考虑做大,将自身实力提高,再考虑扩充产品线、增加业务面。